【时代报】同济大学开上海话课程
“啥地方?”、“啥辰光?”、“啥么子?”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课堂上,来自美、英、日、韩等7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正在认真地学上海话。
与目前相当多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不学说、不会说上海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坚持四年给外国留学生开设上海话课程,而目前不少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已能像“滴滴呱呱”的上海人一样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与目前相当多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不学说、不会说上海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坚持四年给外国留学生开设上海话课程,而目前不少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已能像“滴滴呱呱”的上海人一样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不但能说沪语还知道上海名人
“上海人老大叫阿大,老二叫阿二,走在路上,看到和你爸爸一样的人,你可以叫‘阿叔’。”说到上海人的称谓,不少留学生都笑了。
学习中文已5年,去过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的美国人司马哲说,以前老师提到这些奇奇怪怪的关系,自己一直听不懂,“当时我还听上海朋友说,上海人常常叫清洁工或家政服务员为‘阿姨’,如果逢人就叫‘阿姨’,岂不是会引起误会?”
叶汉明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济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别看他和身边穿着哈萨克斯坦民族服装、包着彩色纱巾的女同学都长着典型的外国面孔,但他们已经在上海生活了4年。聊起关于上海的生活,叶汉明俨然是上海通,说起上海话也极其标准,不仅知道“辣海、哀面”等上海人的习惯用语,还知道陈丹燕、程乃珊等上海本土作家。
不过,不少学生也表示,之所以学习上海话,主要还是因为生活中的老师。“每天早晨到楼下买早点,和老阿姨以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师傅打交道,在生活当中‘道听途说’一些好玩的上海方言,久而久之就对上海话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很想了解上海最生活化的语言,这让我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感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滨本说。
学习中文已5年,去过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的美国人司马哲说,以前老师提到这些奇奇怪怪的关系,自己一直听不懂,“当时我还听上海朋友说,上海人常常叫清洁工或家政服务员为‘阿姨’,如果逢人就叫‘阿姨’,岂不是会引起误会?”
叶汉明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济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别看他和身边穿着哈萨克斯坦民族服装、包着彩色纱巾的女同学都长着典型的外国面孔,但他们已经在上海生活了4年。聊起关于上海的生活,叶汉明俨然是上海通,说起上海话也极其标准,不仅知道“辣海、哀面”等上海人的习惯用语,还知道陈丹燕、程乃珊等上海本土作家。
不过,不少学生也表示,之所以学习上海话,主要还是因为生活中的老师。“每天早晨到楼下买早点,和老阿姨以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师傅打交道,在生活当中‘道听途说’一些好玩的上海方言,久而久之就对上海话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很想了解上海最生活化的语言,这让我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感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滨本说。
中国学生也来蹭课
有趣的是,在这个给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上海话”课堂中,也“潜伏”着不少中国学生。
同济大学大一学生庞常宝来自山东,对上海话也非常陌生。在得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有上海话课后,庞常宝就搭了个便车。而在听到外国留学生“飙”出一串流利的上海话后,庞常宝惊呆了,“他们一点也不像老外,上海话水平比我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在上课的刘建梅老师介绍说,上海话选修课程已开设4年,“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留学生,每堂课都门庭若市。目前学生中已经有很多能将上海话说得很溜了。另外还有不少从外校和社会上专程来‘蹭课’的。”据了解,上海话课程刚开设时,一学期要教授整本教材。“学得太多了,学生忘得也快,因此今年我们特地放慢了节奏。每学期只上7个单元,仅涉及日常用语。”
同济大学大一学生庞常宝来自山东,对上海话也非常陌生。在得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有上海话课后,庞常宝就搭了个便车。而在听到外国留学生“飙”出一串流利的上海话后,庞常宝惊呆了,“他们一点也不像老外,上海话水平比我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在上课的刘建梅老师介绍说,上海话选修课程已开设4年,“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留学生,每堂课都门庭若市。目前学生中已经有很多能将上海话说得很溜了。另外还有不少从外校和社会上专程来‘蹭课’的。”据了解,上海话课程刚开设时,一学期要教授整本教材。“学得太多了,学生忘得也快,因此今年我们特地放慢了节奏。每学期只上7个单元,仅涉及日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