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学校导师制度改革,确保新任导师指导学生质量,4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于同文楼111会议室召开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导师经验交流会。院长马秋武教授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建广教授出席了会议,13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的相关教师(王琼、胡芳芳、张燕春、许涓、程妤、潘海峰、叶澜、侯文玉、李挺)参加了本次经验交流会。
马秋武教授首先介绍了学院在导师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环节、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指出为人导师首先要做诚实之人,认真做学问,再者应具有责任心,应在各方面给学生及时、准确的指导。马院长还提出,导师不断发展自身也很重要,指导学生是一个学习机会,导师应具备“思”的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发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理解并支持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上所做出的各项规定,配合好学校和学院严把质量关,责无旁贷的带好学生。
随后,吴建广教授从导师的角度和与会教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吴教授首先指出大学中的人格塑造和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关系,入大学者首先应诚信,学术论文是做人诚信的一种体现方式。在论文设计方面,导师首先应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即确定的、扎实的、深刻的研究方向,在此研究点上,导师指导学生由点、线、面进行补充、研究。具体到论文写作环节中,吴教授提出了三点卓有成效的做法:一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尽早开题,由导师给予必要指导,确定学位论文写作的研究点,开题完成后,通过撰写“学术日志”的方式,每周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学术日志”中的理论部分学生应当烂熟于胸,并将其演变为自己的世界观,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导师的指导,故早开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要,此外,在撰写“学术日志”和论文写作中,须执行“引文原文复印制”,杜绝二手文献;二是论文写作中的“研究现状”不是没有结构的罗列,一定要与写作主题紧密结合,在熟悉、理解和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创新;三是论文结构、各方面的比例要匀称,导师应指导学生去思考,按照系统观和叙事策略撰写文章。此外,就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方面,吴教授还同与会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本次交流会上,马秋武院长高屋建瓴和吴建广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引起了与会教师的敬服和讨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