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行了中外学生合作国别研究项目《命运共同体国家视野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分析》启动会议。该国别研究项目作为第二期“中外学生融合国际性校园建设”教改项目的核心内容,吸引了来自56个国家的60名留学生与57名中国学生参加。李晔、程妤、刘骞、陆辛、章超、王丽勤、刘丹东、邓皓鹏等来自交通工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8名指导教师组成“教练团”在启动会上与同学们见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淑妍副院长作为研究顾问也应邀出席了启动会。
李晔教授首先以《国际性校园建设为什么要“中外学生融合”》为题,指出国际性校园建设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鼓励中外学生不要畏惧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达到和解,以包容的心态促进学术交流,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付出中得到收获和成长。
随后,程妤副教授向中外学生介绍《命运共同体国家视野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分析》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本研究项目涉及56个国别,近120名学生直接参与研究,中外学生将采用“1+1”的合作方式,由该国别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组成一个国别研究组,搜索获取本土资料,并吸引该国别其他留学生以及对该国别感兴趣的中国学生共同参与,最终完成国别研究报告。若干在地域、文化相近的国别,组成联队,由教师担任“联队教练”,对同学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启动会最后,在“教练”的引导下,各联队中外学生建立了线上联系群,建立了联系制度,制定了初步的研究执行方案。
本研究预计在6月结题,并在6月底举办成果发布活动,同时组织公开发表国别研究中的优秀报告。“中外学生融合国际性校园建设(第一期)”教改项目于2012年启动,2014年完成,在中外学生融合教学实践项目、文化活动项目、研究项目等中外学生融合的广度上,促进了国际性校园建设。本期将在第一期成果基础与经验基础上,近一步在中外学生融合的深度上开展进一步探索。
(程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