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桑先生在我院演讲撷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23浏览次数:2746

汉语在法学习者迅猛增长,成为法国第五大外语,法国首任专职汉语总督学白乐桑——

 法国汉语热缘于中国文化吸引力
 记者  胡思华


     在法国,汉语学习者年增长高达38%。作为外语,汉语在法国逐渐由第九名跃升至第五名,位列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之后。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第一大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目前全法共有28个学区、24所小学、233所初中、360所高中开设汉语课程,建立孔子学院十几所。
    对于法国出现的汉语热,法国首任专职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演讲时表示,这不仅缘于“中国国家地位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还缘于“中国吸引力”。

被称为“中国人”的法国人
   
白乐桑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可他周围的朋友都叫他“中国人”。
    白乐桑对汉语、对中国,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1969年入大学选修外语时,他觉得原来选的西班牙语和自己的母语法语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要探询一种“遥远”的语种,他毅然改选了汉语。“汉字太神奇了。”他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我学习汉语,就是希望用汉语这一神奇的领域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没想到一下子被汉字所吸引,一发不可收。”
    1973年,白乐桑作为法国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中的一员,获得了来华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白乐桑利用一切机会提高汉语水平。他曾利用住院疗伤的时间,“死皮赖脸”地与医生、护士,甚至厨师对话,并设法拖延出院的时间。他还和其他法国留学生一起,“软磨硬泡”地要求校方安排他们去工厂、农村实习。于是,在四季青公社、在北京内燃机厂,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回国后,白乐桑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成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先后在法国的中学、大学任教,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受聘任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的教授、全欧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是法国汉语教师协会的创始人及会长,先后主编《汉语语法使用说明》、《汉字的表意王国》、《说字解词词典》等专著20余部,他主编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989年出版以后,成为法国各校最受欢迎的教材,还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2006年3月1日被法国教育部任命为首位专职的汉语总督学,负责全法汉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与修改,汉语师资力量的考核和聘用。
    白乐桑频繁往来于中法之间,有的年份来中国的次数达七八次。他还是孔子学院总部的常客,曾为中国的汉语志愿者举办出国前的培训讲座。在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在巴黎语言博会上,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法国赛区中,在法国中文国际班研讨会上,人们都能看见白乐桑忙碌的身影。

法国人学汉语已经两百年
   
作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白乐桑对于法国的汉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法国有着一种比较特殊的汉语教育气候。他用“30、50、200”三个数字来概括法国的汉语教育史。
    在30年前的1984年,法国汉语教师协会成立。50年前,即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这个政治事件对汉语在法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同年9月,中法两国互派留学生,法国派出21名已经毕业的中文系学生赴华留学。而在200年前,在巴黎索邦大学对面有一所名为法兰西学院的大学创立,它是第一所设有汉语汉学教授席位的大学,而担任这一席位的先生则是雷慕莎。
    在白乐桑看来,法国是最早对中国语言形成理性认识的欧洲国家。白乐桑介绍说,早在1814年,法国就出现了第一个中文教授席位。在1958年,法国就在中等教育中首次加入了汉语课程。在1966年,在西方国家中,由当地政府创立的汉语中等教师资格会考认证也首次问世于法国。1977年,法国教育部第一次任命一位法国的中文系教授兼职汉语总督学。步入2002年,与其它外语同等性质的全面的汉语教育大纲面世,而片面的教育大纲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发展到2006年,国民教育部任命了第一个专职汉语总督学,汉语在法国成为一个正规的科目。
   作为法国首位专职汉语总督学,白乐桑深感与有荣焉。对于汉语教育,白乐桑不仅关注到其在法国的发展史,法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也引起他的思考。他举例说,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派出21名已经毕业的中文系学生赴华留学。“也就是说,这批学生于1961年就开始学习汉语,而这21名学生是从几百人中选拔而出。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问题——早在1961年,在西方国家还没出现汉语热、中法两国还未建交且两国之间并无航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人学习汉语?”白乐桑说,“1958年,法国就在中等教育中首次加入了汉语课程,当时中法尚未建交,更不存在包括旅游等方面的民间交流。那么这种早于其他欧洲国家五十年,汉语教育即作为正规科目出现在法国的情况尤其值得我们分析。”
   令白乐桑关注的还有媒体对汉语教育的报道。白乐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法国的汉语学习者虽然相比于其它欧洲国家仍然首屈一指,但同法国其它语言的学习人数相比并不多。然而翻阅法国报纸,不管是中央报纸还是地方报纸或者收听广播电台、观看电视台等,在关于外语教育的采访中,有关汉语教育所占的比重名列前茅,甚至超过英语。白乐桑甚至认为,考虑到如此庞大的报道数量,这个课题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硕士乃至博士论文进行研究。
    在白乐桑看来,汉语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地位密不可分,但还有一个更加宏观的现象在发挥作用,白乐桑称其“远距离的语言越来越相近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和家长认为远距离语言的使用价值已经成为体现个人价值的王牌。而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则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我个人感觉中国目前,包括学术界,提及汉字,大家的观念和印象常常都是比较负面的,例如我们经常提到汉字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但是在国外,对于中国文字普遍的观念是比较正面的,也就是说,不仅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中国文字同样如此。”白乐桑说。

国际汉语教育有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在法国的近30个学区(基本相当于行政大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在中学开设了汉语教育课程。而现在,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也有三个中学开设了汉语教学课程,至此中学汉语教学课程在法国本土实现了全覆盖,每个区都有中学开设了汉语教学课程。随着汉语教学的飞速推进,法国汉语教学的师资和督学人员显得捉襟见肘。全国范围只有501名教师,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终身教师,大多都是合同制老师。汉语助教从1998年的三个名额增加到2013年的61名,而汉语志愿者人数也达到了52名。督学团队则包括一名总督学和四名地区督学。法国的汉语水平测试每年都会举办,测试内容主要是汉语水平考试(HSK),不包括孔子学院在内,全国范围有二十一个考点。
    汉语教育在法国如此高热,白乐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危机。法国的汉语教需要不少汉语志愿者或者汉语教师。在白乐桑看来,去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那么至少应该对其国家的当地语言、教育体制、汉语教学的历史和当前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白乐桑曾在北京以考官身份参加了赴法志愿者和教师的面试。他问他们对法国的汉语教学都了解些什么,结果却很失望,面试者们连一些基本的信息都不甚了解。他们知道法国是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国度,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法国香水或者葡萄酒。除了这些特色,白乐桑更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另一个法国特色——汉语教学。同其他国家相比,汉语教学是法国的一大特色,然而包括国际汉语学术界在内,都对此知之甚少。“延伸开来,不只是法国,我们对意大利、美国、英国、葡萄牙乃至北欧的汉语教育和汉学的历史、现状和理念又了解多少呢?答案是微乎其微。”1990年,在一次举办于北京的会议上,白乐桑语惊四座:“国际汉语教育正处于危机状态。想要摆脱这种危机,我认为我们急需创建一门课程——国际汉语教育史。”
    白乐桑非常不认同汉语难学的观点。他说:“30多年前,我是法国寂寞的汉语知音,而今,数以万计的法国人学习方块字的热情高涨。我愿意为他们架设一座通向中华文明的桥梁。”

白乐桑小传
    白乐桑,法国国民教育部首任专职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法国著名汉学家。负责全法汉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与修改、汉语师资力量的考核和聘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的教授、全欧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
    1969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巴黎第八大学,主修哲学和汉语。1973年,成为法国第一批公派赴华留学生,前往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进修汉语,第二年转入北京大学。1975年回法国开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1987年创办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2000年起任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和巴黎政治学院汉语教授。先后主编《汉语语法使用说明》、《汉字的表意王国》、《说字解词词典》等专著十余部,主编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989年出版以后,成为法国各校最受欢迎的教材。发表学术文章六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