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师资专题研修系列讲座第一讲暨汉语国际传播论坛之五十八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16浏览次数:1783

    2015年11月13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周小兵教授来我院为师生举行了题为《教材评估与教材研发》的专题讲座,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的聆听并获得热烈反响。本次讲座是汉硕师资专题研修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暨汉语国际传播论坛之五十八讲。

    本次讲座涉及三个主要内容:“教材基地与全球汉语教材库建设”、“全球教材概览”、“教材评估内容与例释”。讲座伊始,周小兵教授介绍了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对其取得的成果给予全面说明,充分肯定了教材基地与全球汉语教材库的应用价值。其次,周教授从教材形式、教材分类、教学媒介语、适用对象和出版信息五个方面,基于教材库(www.ctmlib.com)对全球的汉语教材概况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众多类型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丰富的数据事实,指出目前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不足之处,诸如多媒体教材少,资源类型不够丰富,专用汉语教材、读物匮乏,幼儿、中小学教材不多,区域性教材严重不足等,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给以相应的决策。
    接着,周教授从教学对象和目标、教学内容与态度、语言点与交际技能、教材结构、相关因素等五个要素对教材评估进行了重点阐述。周教授指出,好的教材评判标准有五个方面——学习目标、照顾到学习者的特点、具有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最佳学习条件和最佳学习效果。同时,他也指出优秀外语教材的三个要求——引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映、方便学生接触目标语、方便学生应用与体验目标语。在教学对象和目标方面的演讲中,周教授指出现行对外汉语教材适用对象不够明确,存在一本教材三个年级均可使用的现象;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分配不当;在教学内容与态度方面的演讲中,通过教材实例指出教材内容厚古薄今,对现当代文化介绍较少且以文学为主;部分教材课文的选编缺乏文化对比、客观公正的态度,价值取向有失偏颇;在谈及语言要素与交际技能时,周教授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首先,在语音教学上,通过不同教材对声母“z”的讲解、声母“z、c、s、zh、ch、sh、r”的习得顺序先后的分析,强调对外汉语教材解释要准确、编写要科学;其次,在词汇教学层面,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存在词汇量大、词汇偏难以及词汇超纲的问题,不注意生词的翻译和解释,生词出现的环境不够典型,交际性不强,生词重现率不合适,甚至有的教材没有词汇表等一系列问题;在语法点平面上,有的教材并非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且语法点讲解不清,语法点给出的例句不够准确、有趣,外语解释不够准确,语法的使用功能不够清晰,没有语法点索引表等问题。
    继而,周教授对现行教材的内部结构——“课文”和外部结构——“版面设计”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在课文内部上,许多教材的语言不够规范、通用、准确,句子长度难度不适宜,课文内容缺乏交际性,趣味性不强,甚至与学生的文化存在冲突。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许多教材的生词、课文、语法点搭配不当,指令不够清晰,形式呆板,缺乏交际性练习;在外部结构上,对外汉语教材没有综合权衡插图、字体字号等方面的问题。周教授通过国内和国外具体教材的分析,启发我们好的教材既要注重学习目标语,又要考虑学习目标语文化,以幽默的事例说明了对外汉语教材要有文化对比观念,注重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要教授“全球汉语”而非“北京汉语”,要以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为主而非以文学为主,在反思中见批判,在批判中显温情。
    随后,周教授对相关因素进行了说明,指出对外汉语教材既要体现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又要吸收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成果,注重教材的通用性与本土化的统一,并对其原因进行阐发。最后,周教授从语言、生活场景、国内外、语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未来国际汉语教材研发进行了展望。与此同时,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周小兵教授的讲座内容翔实丰富,深入浅出,层层推进,多方探求,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给对外汉语教材的评估与研发提出了宝贵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受到院内外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馈。讲座结束后,周小兵教授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师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和周教授就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周教授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欢迎大家继续就对外汉语等方面的问题和他进行学术交流。师生均表示收获颇多,并期待今后可以参与更多的优秀讲座。

(张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