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国家治理与制度实践”系列讲座六:浦兴祖教授主讲“人大制度:内在逻辑和若干重要关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05浏览次数:1044

      2017年3月29日,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同济大学“中国国家治理与制度实践”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312报告厅成功举办。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应邀做了一场题为“人大制度:内在逻辑和若干重要关系”的精彩讲座。

     讲座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刘淑妍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有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四平路街道工作委员会周光艺主任等一行,和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师生。
 不同寻常的是,在讲座的一开始,浦兴祖教授就请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关于人大制度的困惑和疑问。同学们对这种开讲形式十分好奇,提问也非常踊跃,接二连三地向浦教授抛出问题——“人大怎样在政府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基层人大代表是怎样被选出的?”、“人大何时能真正达到宪法所赋予的地位?”等等。在了解了同学们的问题后,浦教授结合讲座有重点地进行了讲解。他首先简要回顾了人大的发展历史:从解放区到新中国成立初,再到改革开放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今天已经做到了每年都开一次会议。尤其是八二宪法规定每年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第一季度召开。浦教授指出,之所以在第一季度召开两会,是因为一月份尚来不及统计数据进行决算,而二月份适逢春节,因此每年的两会在三月份召开。
     浦教授说:“同济的樱花开了,春天来了。中国的春天是两会的季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中国的两会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两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大更是重中之重。
     紧接着,浦教授分两部分内容对人大制度进行了详细讲解。
     第一部分是人大制度的内在逻辑。浦教授认为,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议会制都有其内在逻辑,中国的人大制度也是如此。人大制度的内在逻辑就是,人民和代表之间,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之间形成了“双重委托”和“双重监督”的逻辑关系。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需要政体来体现,因此人大制度的逻辑起点是人民民主。今天,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以代议民主制为主,我国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就是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浦教授还进一步指出,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抽象比较很难有优劣之分,因此应该从国情和实际效果两方面来加以评判,而制度的实际效果涉及三个指标:即稳定、进步和人民福祉。
      第二部分为与人大制度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浦教授着重分析了与人大制度相关的四对重要关系:人大与人民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关系、人大履职与自身建设关系,以及人大与(执政)党的领导关系等。其中人大与(执政)党的领导关系又包含四对具体关系:党委与人大(常委会)、党委与党组、党组与人大常委会、党组与人大中的党员等。
 浦教授讲座理论联系实际、语言丰富幽默,不时辅以描述性极强的“顺口溜”,让人在回味中不断深思。尽管讲座持续将近四个小时,但师生们仍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前,浦教授以一句话对人大制度的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希冀:“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有为,才有味。”
      本次讲座使师生们受益匪浅,同学们纷纷表示特别期待系列讲座的继续。讲座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意犹未尽的探讨中圆满结束。
      同济大学“中国国家治理与制度实践”系列讲座首先是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向全校推出,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实践者,为同济师生奉献聚焦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前沿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盛宴。从第六讲开始,系列讲座将联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中外学生和周边社区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制度创新内容,传达中华民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篇章。

 (姜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