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程妤副教授主编的《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为“国情咨询篇”、“舆情分析篇”以及“研究与实践总结篇”三篇,分别由以留学生为主的研究小组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国情、舆情入手,收集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情况。第三篇“研究与实践总结篇”则研究指导教师从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对本次研究活动进行了总结。
自2015年5月,留学生研究者在中国学生的协助下,基于互联网开展了舆情收集与问卷调查。《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收录了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互联网设施发展不均衡,舆情的发生与传播途径因此存在明显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信息与讨论在各国日益增长。同时,由中国官方发布的“一带一路”正确解读在诸多国家,特别是小语种国家中,成为该国“一带一路”的主流观点。
经济贸易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关注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匈塞铁路、卡尔斯-第比利斯-巴库铁路等“一带一路”铁路沿线的国家。不少民众是通过该铁路认识到自己国家成为“一带一路”珠链上的一颗明珠。但相比上述已有实践的国家,留学生研究者认为在一些国家关注度不够高的原因是还缺少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方案的实践落实。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俄、美的影响以及俄、美对之的态度,也是欧亚大陆诸多国家民众关心的问题。关于此类问题的讨论,中亚、欧洲国家民众更多是希望由“一带一路”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格局,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与交往,获得自身贸易、安全等领域更多主动权。
“中国将受益于‘一带一路’贯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但在这一认识下,舆情分化为两类。一类为“利益分享”型,认为自己的国家或所处地区将会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例如,“德国和欧洲企业可以从中国发展中获益,因为很多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生产设施,铁路运输将逐渐代替航空运输和海上运输为他们供应所需”,“如果中国经济欣欣向荣,欧洲不会什么也捞不到” 。另一类是“利益博弈“型,体现在过度担心“合作利益分成”中自己的国家没有足够的主动权,或自己的国家通过出售土地、不可再生资源等不可持续的方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此类担心往往伴随着对本国政府的清廉度、外交能力的不信任。留学生研究者认为:除了“适合经济往来的商业伙伴”,中国应加强作为“拥有共同命运归属感与文化共性的朋友”这一国际形象的树立。
在电子问卷调查中发现:当民众了解了何为“一带一路”之后,更倾向于对这项倡议充满好感和信心。此外,对多国民众的调查都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支持自己的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并要尽可能抢占“先机”,成为“枢纽”。特别是有来华或其他海外学习、生活背景的被访者,他们体现了对推动自己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更显著的积极性。另外,在一项被访者为亚欧多国别的外国人调查中, 86.5%的被访者认为印度也应该加入到“一带一路”中,并与中国构建一个强劲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两大文明古国合作的期待,多国别的被访者显示了比印度本国被访者更多的关切。
留学生研究者还对较有影响力媒体文章的网络评论进行了内容分析。例如,对《法兰克福汇报(FAZ)》的一篇文章《新丝绸之路——中国速达杜伊斯堡的原因》(Mark Siemons2014年7月1日)的民众网络评论中 ,有69.2%的评论表明了相当积极的态度,15.4%持中立态度,仅有15.4%相对消极。有留学生研究者认为“一带一路”带来的各国经济发展机遇,以及教育、文化、外交等领域的交流,是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最易见效的手段。“中国提出的概念和目标给人更深刻的印象,也更有意义”,这将为略显“老旧”的欧盟,注入新的活力。
由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领导集体决定并倡议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中国和世界来说,“一带一路”倡议都是新的机遇。同济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拓展同有关国家和地区教育界的交流合作,同时认真对“一带一路”研究与实践作出整体部署。学校通过推动开展“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建设有关研究平台和加强同济大学与新疆大学等学校合作的措施等,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变迁与环境、沿线国家安全机制、多双边人文交流、科技人力资源、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推进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软硬科学相结合,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特色,正在产出一系列成果。
《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一书基于同济大学多国留学生参与的“一带一路”国情与舆情研究。项目的重要特点是中外学生合作,旨在培养“知一带一路倡议”的“知华、友华”外国留学生外和培养中国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可以说,此研究项目具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双重意义:立足当下——了解当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与舆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信息服务;面向未来——中外青年学子是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承担者,使他们具备必要的思考与知识储备,为将来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文章对这一项目的评价是:“既发挥了留学生的语言优势,又引导他们就中国和自己祖国的关系进行思考。有深度,有创意,是一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尝试,值得肯定和借鉴。”
(程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