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与合作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举行。本次会议也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支持的庆祝同济大学成立111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解放日报以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和重要媒体的3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全国首个由高校主办的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共同为同济大学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揭牌。杨东援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同济大学很多传统的城市研究内容,如城市交通学科,在当前发展的转型升级中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需要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等共同合作开展研究。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平台下成立的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能够更聚焦于城市问题的多学科研究,搭建起联合研究的国际合作以及展示平台,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形成卓越的跨学科合作机制。
同济大学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刘淑妍教授表示,中心依托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将就如何确立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大目标,如何提升以科创为驱动的城市竞争力,如何提升上海的绿色化发展,如何强化公私合作的城市治理四个主题展开研究。中心积极响应上海2035全球城市建设目标,聚焦建设全球城市升级版,促进跨界合作治理。同时整合同济大学最为突出的城市研究优势资源,建立开放性研究与咨询平台,有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政策咨询与科技创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校建设的研究机构,中心还将努力树立全球城市治理品牌,培养高端国际品质人才,支持全球城市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方向,开展面向政府和企业的高端培训与国际人才支持项目。目前,中心已与牛津大学领导力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取得了战略共识,达成了初步合作框架,今后将陆续开展合作研究活动,举办系列城市主题论坛。
开幕式后,杨东援教授、诸大建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仕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建南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教授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心名誉主任诸大建教授以“上海2035与全球城市升级版”为题展开主旨发言,他指出,根据日本发布的GPCI(Global Power City Index全球城市实力指数),上海排名全球12位。交通可达性指数和金融指数分别在第4位和第7位,研发指数和文化指数分别在16和17位,可居住性指数和环境指数较低,分别是25位和39位。因此他提出上海已经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城市,但同时要解决三类发展不平衡问题。第一是全球城市不仅局限于金融,还包括科创和文化创意。第二,全球中心有两大维度,一是竞争力维度,二是支撑力维度,上海提出四大中心建设应该有相应的指标。最后诸大建教授表示,当前学术和实践届不能仅从概念谈治理问题,治理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治理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上海当前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价值需要强调由物质需求转换为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
与会专家学者们分别就城市治理、空间治理、交通治理,社区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就上海2017年至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专家们认为未来上海要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风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管理服务,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市治理既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有海派文化的渗透。相比自上而下的管理,更明显地体现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形成超大型城市治理的实践和经验,融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与步骤中,为全球城市的塑造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