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发布者:刘怡菲发布时间:2019-06-13浏览次数:190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下达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学位〔2019〕15号),正式公布了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本次专项评估。

     中国现有112所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同济大学是其中唯一一所中国学生以非全日制形式培养的学位点。4年来,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点充分发挥同济特色,形成实用、高效的“5+2”培养模式(在职生每周5天从事汉语教学,双休日进行专业学习,教与学无缝对接),依托海外孔子学院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优秀平台,并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中外汉硕生提供类型多样的学习、实践机会。
     根据国家的需要以及学位点自身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和培养构建了三个研究方向:1.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2.汉外语言对比研究;3.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并基于三大研究方向,创设三个由学科带头人领衔的研究机构:1.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2.语言应用研究所;3.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以科研带动汉硕研究生培养,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优化师资队伍。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只招收在职生且非全日制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同济大学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不但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可以探索、研究、完善、推广一种全新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互独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形成,有赖于科学建构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提升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全日制学生多应届毕业生,虽专业知识扎实,但因为缺乏实践锻炼,跨文化适应能力弱。相比而言,在职生专业知识较弱,但因为有相关工作经验,个人教学技能、理论素养及科研能力相应较高,对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理解也更全面,专业学习也更具有针对性。
      因此,如何兼顾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养的优势,尽量使在职生在相对短的学习时间内获得与全日制学生同等的知识,并探索专业知识学习与已有教学技能的相互促进、有效补充规律,进而推动在职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更加有效的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培养效率和效果,就成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要实现非全日制培养与全日制培养的优势互鉴互补,其中最基础、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全方位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材和跨文化技能培训,建构切实可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与提升机制,包括建立生源孵化基地以提前强化专业知识、编写适合非全日制培养特点的专业教材,建立能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补充教学体系、创立能有效检验学生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内外实践平台,尽量克服非全日制学生专业学习时间短的短板,从效率要时间,把小时间凝聚成整时间,把教师的课堂同时也变成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空间,进而保障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效果,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形成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质量保障与质量提升的自循环系统,创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培养有机融合的汉语国际教育在职生培养新模式。
      4年来,在学校各部门尤其是研究生院的鼎立支持下,本专业学位点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延伸培养起点,夯实培养过程,拓展第二课堂,创新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集约化,最终形成“育”、“教”、“学”、“练”四位一体的自循环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把公认难招生、难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职生培养做出了特色,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职培养创新模式,占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职培养的理论制高点,引领了本专业建设的创新点,创造出同济大学汉硕生的特色与品牌,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贡献了同济智慧。


(汉硕中心 姚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