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重走泰戈尔之路”印度访华团与我院师生交流

发布者:张志方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116

1924412日上午10时,泰戈尔抵达上海汇山码头中国访问了50多天。今年恰逢中印建交74周年,泰戈尔首次访华百年2024年4月15日下午,由6名印度泰戈尔研究学者、艺术家组成的“泰戈尔访华百年纪念活动——重走泰戈尔之路”印度访华团抵达同济大学,中外师生共同缅怀泰戈尔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化中印两国人文交流合作。

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教授,泰戈尔大学原副校长萨波萨奇·巴苏·罗伊·乔杜里教授,泰戈尔大学博物馆学系主任及大学博物馆负责人波萨基·米特拉教授,泰戈尔家族后裔、帕瓦尼普尔教育社会学院英语系助理教授、泰戈尔舞蹈表演艺术家苏拉贾·泰戈尔,泰戈尔音乐表演艺术家曼诺杰·穆拉尼,印度《电讯报》资深副主编苏德什娜·班纳吉,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领事张志忠,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亚洲处副处长黄仰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亚大处干部潘政翰文汇报记者占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教授等领导、嘉宾及同济师生代表出席活动。



孙宜学院长对远道而来的印度朋友表达最诚挚的问候。他回顾了泰戈尔与同济大学源远流长的关系。他说,同济大学与印度结缘与泰戈尔有关,而中国人最早了解泰戈尔,则与同济人有关。“一战”后,德国社会各界逐渐视东方文化为拯救西方文化弊端的良药,而此时在德国留学的同济毕业生,如宗白华(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20年赴德)和魏时珍(1913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科,1920年4月赴德)等,则及时向国内介绍了德国的东方文化热及“泰戈尔热”,进而推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兴起第一次“泰戈尔热”。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德国发起成立“中德文化研究会”,研究德国之强与中国之弱的根源,分析泰戈尔在德国受到欢迎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启发。因此,中国最早的泰戈尔研究,也与同济人有关。近年来,同济大学秉承与印度的人文交流传统,在印度文学研究、中印人文交流、印度留学生培养等方面,都走出了同济特色



  

  阿维吉特·班纳吉表示,中印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通过共同研究泰戈尔的作品和思想,中印两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认同和心灵沟通,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印年轻人之间的人文交流。维吉特·班纳吉先生与孙宜学教授是老朋友了,这样的渊源更增添了双方的亲切感。

萨波萨奇·巴苏·罗伊·乔杜里提到,中印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作为两个亚洲国家,期待中印加强双边直接交流。在新的时空下,泰戈尔的思想对于解决两国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波萨基·米特拉介绍了泰戈尔故居博物馆中国馆的情况,欢迎同济师生有机会前往参观。

苏拉贾·泰戈尔对上海行受到的热烈欢迎表达了深深的感动。作为泰戈尔的后裔和一位艺术家,她以其独特的感性方式介绍了泰戈尔的思想和作品,跨越时空传递了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爱与友谊。

曼诺杰·穆拉尼表示,用泰戈尔的歌曲表达对中国的友谊,不仅是对泰戈尔诗歌的致敬和传承,更是对友谊这一美好情感的赞美和颂扬。

张志忠表示,此次“重走泰戈尔之路”的中印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沿着泰戈尔先生的足迹,再次传播中印之间的文明交融。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意义重大。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印朋友听到、知道、看到这一活动。

 

 

中印学者通过交流形成共识:中印人文交流目前已形成一种富有潜力和引领作用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中印两国必须基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在充分了解各自历史与文化生态基础上,科学确定人文交流的内涵,创新交流方法,保证精诚协作,求同存异,形成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因,以两国文化和谐共存为目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中印人文交流多元运行机制,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客观面对问题,协调解决问题,中印人文交流合作才能和谐共进

交流会后,留学生们深情朗诵了泰戈尔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的诗歌《生如夏花》。苏拉贾·泰戈尔赤着双脚向同济师生们展示由泰戈尔诗歌创作的舞蹈,与现场学子共舞,曼诺杰·穆拉尼以优美的歌声相和。随后,嘉宾们参观了《泰戈尔与同济》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