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爱无国界,以爱互通

发布者:张志方发布时间:2024-06-22浏览次数:59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留学生“一封家书”活动的背景。

答:留学生“一封家书”活动是我们一直进行的留学生理解中国教育的一个环节。留学生进入中国之后,他最想了解的首先是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而家书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以前没有微信啊没有视频的时候,人们都是通过家书抒写对家的思念,“家书抵万金”。另外,留学生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第一次刚刚到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往往和对故乡的思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两者有时候对他们认知中国是构成矛盾关系的,所以我们发起这个“一封家书”活动,这和我们之前发起的很多理解中国教育活动,比如“我是同济人”“留学生行走看中国” 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矫枉过正”,你不是想家吗?我不但不疏导你不想家,而且还激发你想家,就是一种情绪的抒发而已。留学生通过给家人写信,也把自己思家的情绪抒发出来、发泄出来了。另外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对家乡的思念抒发出来后,自然就减轻了他们学习中文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这样他们的情绪空间就会腾出一块地方,用来装他们来到中国后的情绪,然后才能进一步融入中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以人之常情来推动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以对家乡的思念激发他们把中国当作新家,尽快主动去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所以,“家”,在这次活动中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是代表他们的老家,故乡,二是他们的新家,即同济,中国。我们希望他们能平衡这两个家的关系,尽快在自己的故乡和作为第二故乡的中国之间搭建一个理解的桥梁。

 

问:刚刚你也提到,通过让留学生用中文写书信的方式,让大家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请您谈一谈活动组织的情况,活动持续多久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好,是这样的,2009年教育部在同济大学设立了预科部,接收的都是将来要到中国读学历学位的留学生,他们先在同济预科部进行一年的中文强化学习,然后到中国的一些大学去读专业,我们就希望他们在同济期间不但学好中文,还要为后续的理解中国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所以从2009年9月第一批预科生入校,我们的老师就已经在组织这个活动了,但是当时没有大规模组织,只是各个班级分别开展了相关活动。当时我们是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的,因为留学生进入同济大学读书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学了2-3个月之后,一开始的欣喜和自信开始渐渐消失,最开始学习中文时,他们会学习拼音、简单的汉字和对话,譬如“你好”“你吃饭了吗”“我很好”,他们觉得很容易啊,都说中文难,这哪有什么难啊?或者是中文确实难,但我这样快就学会了,那是因为我太优秀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汉字是一个接一个地学,而且越来越多,没完没了;句子是越来越长,句法是越来越难,被字句,把字句,成语,意在言外,言不由衷,一字多义等等,他顿感迷茫,甚至焦躁,厌学,自卑……人心情最迷茫的时候,往往是最想家,最思念亲人的时候,所以我们就举行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趣味汉字比赛,汉字创意,包括用中文写家书。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一定量的汉字,就用这些汉字为基础写,不会的汉字自己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无论如何,必须用中文来写,写信的过程他因为心中的爱而会平静下来,写完充满感情的信后,他会发觉汉字竟然能表达出以前自己只能用母语表达的感情,这样一来,不但他会从感情上更亲近汉字,而且会大大提升他对中文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写信的过程,不只是他在母语和中文之间感情载体转化的过程,更是他的思维方式从母语方式向中文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会推动他以后逐渐习惯以中文表达,以中文思维,逐渐接受并运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说,一封中文家书,可能就是一个未来汉学家的萌芽和基础。

当然,在留学生书写家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是在场的,但不参与具体写作,也不修改,也不改正他们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等,基本上就原生态,只鼓励鼓励,浇浇水,个别表达方式提示提示,适当纠正一些语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也就是说,从老师的角度,把留学生写家书的过程当作留学生中文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一个手段,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用环节,也是课堂效果的一次检验,是必修课。

通过写一封完整的中文家书,留学生对中文的认知,甚至中文背后所体现的中国的人伦情感,中国人重家重孝,热爱母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等等,家书都可以融入这些内容。所以家书不是简单的一封信,而是一次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家乡的爱,中文的爱,世界的爱等等,归根结底,是通过中文家书培养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立德树人教育。

我们是把中文家书的这些目的融入到留学生在同济期间的培养全程的。留学生到同济后,我们鼓励他们先写一封中文家书,然后到离开同济前,我们再把这封信拿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再读一读,回忆一下在同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随身带走作为纪念,自己愿意的话可以再完善一下。中文家书实际上成为留学生自我检测中文能力的一个手段了,所以我们都会保存下来,给学生做一个见证,一个信物,见证学生中文能力、理解中国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见证他们认知中国视角的变化和提升,他会反思以前自己对中国的偏见,现在是不是还有什么偏见?在用中文书写家书的过程中,他可能会突然觉得,他以前对家乡的思念啊,甚至关于中国发的一些牢骚等等,实际上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自己在适应中国过程中正常的情绪反应,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容易对中国产生一些误解,包括偏见。现在他会边写中文家书,边调整自己的情绪,边纠正自己的中国偏见。一旦有了这个起点,他以后可能就会养成随时观察、随时思考、随时纠正的意识和习惯。

所以说,我们实际上希望通过留学生写一封中文家书,提升留学生的中文能力,通过提升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通过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推动他们打通在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形成的隔阂,希望他们最终能够认识到文化是平等的。

留学生教育要用真情实感,以老师们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加深留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是他们将来能够秉承同济精神,承担同济天下使命的初心:以爱去丰富世界的爱,以真诚去改变世界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花如米粒,却能预告春天已到;人如草芥,却能带来一抹绿色。我们希望自己的留学生,都能矜矜兢兢,为世界和平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这就够了。所以,这样一个留学生教育小环节实际上体现了我们留学生教育的同济思路,也可称作同济智慧吧。


咱们这个留学生的家书大概包括哪些内容?在您看来有哪些特点呢?

答:书信的内容实际上我们不做任何特殊的要求,但活动开始前,甚至他们一入学,老师们会以各种方式给他们讲一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尤其是重家重教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知道身在异乡思念家乡不是什么要羞愧的事,没什么好羞愧的,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我们中国人同样思念自己的家乡。通过这样一次或若干次的铺垫,然后等他们的中文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老师们就鼓励他们用中文给家里写封信,通过写这样一封中文家书,我刚才也讲了,也能检测他们的中文能力。

通过写中文家书逐步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设想。因为家书的主题是“家”,家庭之爱是人之常情,世界常情,就是要让他们抒发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所以,能很自然地激发他们以中国为家的感情,他们现在天天在中国学习、生活,实际上中国已是他们的家,只是他们还没从感情上接受、还没打通那层薄纸。或者说,他感情上已将中国作为第二故乡,只是“异国理智”还不愿意接受而已,其中也包括他们的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所以我们也只是鼓励他们在信里给家人谈谈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不是要他们谈中国,也不一定要谈同济,就是他想咋写就咋写,他怎么爱家的,就怎么写出来,只不过必须要用中文。

通过中文写家书这种方式,我们让留学生们用另外一种语言抒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这实际上超越了他的母语和中文之间自我认知的限制,人为的限制,他们会发现中文和母语在表达感情时是相通的,那么在他们眼中,中文的“外语感”就会相对淡化,他们会从心理上更愿意学习中文,将中文当母语去学习,去热爱。

说实话,很多留学生在这之前就没给家人写过信,哪怕用母语。即使用母语写,也会觉得羞涩,不好意思。但现在是作业,是学习要求了,他就得好好写,而且用中文。中文好像给他提供了一个屏障,让他不觉得害羞,好像那是别人在表达感情。但一旦接到家人热情的反馈,他就从中文形式和内容的和谐,回归到母语与内容的和谐,他就打通了中文与其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任督二脉”,他会很骄傲。他现在能用中文告诉家人自己的爱,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潜台词:我现在不但能用母语表达对你们的爱,我还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爱你们,其中体现了他对学中文的一种自豪感。所以说,这种方式还会激发他对中文的自信,激发他对自己中文学习能力的自信。人都会有一种母语依赖,现在他们把中文当作一个媒介,用中文去传递情感的时候,也许就是他们把最本真的情感和中文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上这是一个语言的跨越,这个跨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它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跨越,推动他们把对母语的认识转化为对中文的认识,对母语的爱转化为对中文和中国的爱。写完信后,他们学习中文的积极性会更高,然后就会慢慢把中文当作自己的第二母语,就会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其中包含着很复杂的语言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留学生语言学习的理论,看似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化的东西。留学生的语言教育非常复杂,一个复杂的体系,但只要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能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好。


问:这些留学生的家书都收到家人的回复了吗?这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什么启发呢?

答:我们的留学生课堂学习,我们发起的“留学生行走看中国”,“熊猫叨叨——留学生讲中国故事”等等,都是通过让留学生讲自己的中国事,包括这次的写中文家书。我们是想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一个从日常视角认知中国的意识和习惯,而不是把理解中国当作一个主观意向,特殊工作。我们希望他们不把中国当作一个迥异于他们自己祖国的国家,而是让他发现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他处处都能找到爱,能找到关心,能找到信心,我们也想通过这些家书让他们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他们的父母,传递给他们的家人,传递给他们的同胞。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以人之常情,传达中国的人之常情,让他知道中国的人之常情和他自己国家的人之常情都是相通的。

所以说,一封家书是我们同济大学这些年来提倡以日常生活教育留学生、引导留学生理解真实中国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一般人可能只会用母语表达这种感情,而现在留学生把中文当作媒介,用中文去传递这种情感时,也许他们就把自己最本真的情感和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了。

 

问:我们其实前期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家长也会回信。当时我还是挺好奇的,因为这些家长可能不太懂中文,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用中文给自己写家书这件事情的?   

答:家长们收到家书后,并非都有回信,但很多家长都回信了,有的还拍了视频,都很惊讶自己的孩子竟然会写家信,还是用的中文,还说“爸爸妈妈弟弟妹妹我爱你们”?惊奇叠加!一开始我们还有点担忧:家长们不懂中文,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用中文给他们写家书这件事情?其中的语言障碍他们会如何克服?后来一想,这应该不是个问题,语言不是问题,学生们在写家书之前或之后,他就已经用母语告诉父母:我要给你们用中文写信,怎么样?酷吧。或者用母语给父母电话、视频,讲讲自己写的什么,此时他就是自己的翻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

事实证明,这封中文家书给他们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当他们的父母收到一封自己完全不懂的中文书信时,他们拿在手里,左看看,右看看,甚至拿给邻居看(应该竭力掩饰自己的骄傲或溢于言表!)。他们的父母以前可能从来没接受过孩子这种爱的表示,中国味道的爱的表示。他们的孩子以前可能都没用母语给自己写过信,多是电话、视频,也多是要钱吧。现在却用中文从那么远的中国给自己写了信,还满满的爱,父母一定会感到惊喜,甚至惊奇。

我们希望有这种惊喜,也一定会有的。学生们告诉我们确实发生了这种事情,这种惊喜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还希望有的家长在好奇、惊喜之后还会主动给孩子打电话,说我们今天收到了一封信,信上不知写的是什么,但他们知道应该是中文,邻居们也都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中国读书。我们相信留学生们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会讲清楚信里写的是什么,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还可以教给父母、兄弟姐妹几句简单的中文。想想看此时的情景?此时的家庭生活场景就是一个家庭式的中文学习场景,全家人都在理解中文、理解中国了。若他们的父母把这封家书给邻居传阅,并讲讲信里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来自中国的爱,中国人对自己孩子的爱,因为大多信里都直接记录了中国老师多疼他们啊,多关心他们啊等等,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都挺好,中国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家庭般的爱的环境。这时他们的父母就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二传手了。

我们希望出现这样的场景,当然并非每封信都会引发这样的场景,会有很多形式,但我们了解过,每封信基本上都产生了类似的效果。

这封中文家书实际上也是对其父母的一种回馈。他们选择到中国读书,离不开父母的支持,而这些父母一般是因为了解中国、对中国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才愿意送孩子到中国来读书。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中国没有好感,没有客观的认知,他们不会放心地送孩子到中国来读书,但是孩子真来了中国之后,他们内心还是忐忑的,肯定担心,不知到孩子在中国到底怎么样?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孩子现在通过这封中文家书告诉他们,自己在中国挺好的,自己得到了中国的爱,在同济大学,在上海,在中国,都得了满满的爱,和他们得到的父母的爱是一样的,他们就会如释重负,相信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他们会产生安全感。

留学生所说的爱,我们的老师都能做到,所有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也是世界的习惯。

 

问:那您觉得在这些信中有哪些共性吗?或者说在哪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答:全世界的家信都一样,全世界的父母亲给孩子的家信,孩子写给父母的家信,从性质来说,甚至不用看内容就基本上都能猜得出来,内容无非是思念和爱。所以这些孩子的这封中文家书,应该包括两份爱,一份是他对父母的爱,他肯定要表达对父母的爱,虽然不一定直接说“我爱你们”,但他告诉父母自己在中国挺好,在同济挺好,实际上是因为知道父母担心自己,这其中就是爱。

我们的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羡慕、鼓励,父母则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家人的激励,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中文的自豪感。所以家长的回信或其他形式的回应实际上也就是对他学习中文的激励。父母的这种激励,兄弟姐妹们羡慕的眼光和表情,让留学生更加坚定了一定学好中文的信心,因为以后他还有更多机会向父母炫耀自己的中文能力,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热爱。所以我们相信写过中文家书的留学生,对中国的爱,对中国的理解,从这之后会往前推进很长的一步。

中文家书是留学生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可以宽慰他们的父母。他们来中国前刚高中毕业,有的还不到18岁,现在他们会表达爱了,知道自主学习了,能独立在异国他乡生活了,而且还很快乐。写信有一种仪式感,是很严肃的事,用的是规范的文字,表达成人礼般的爱,很多父母可能第一次收到孩子这样的信,而第一封这样的信还是用中文写的,实际上其中也传达了中国人对他们孩子的爱,实际上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他们孩子所在国家的爱。所以这封家书既是小爱,也是大爱,小爱里有大爱,因为有了大爱才有了小爱。这是中国式爱的教育,其中包含了“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也贯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的世界之爱。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教育留学生的最终目的:来自祖国,立足中国,服务世界。这是最生动的人生教育,立德树人。我们平时给他们讲中国人热爱和平,中国人追求世界和平,最终目标都是传达中国人的爱。所以,别看这只是一封小小的家书,但实际上蕴含着我们的宏大目标,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

“一封家书”活动是理解中国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是留学生教育的常规性环节,以后我们也会常态化进行下去,每一届新生都会做。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这样做,并且经常交流,取长补短。


   ——根据“一封家书”活动相关采访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