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科技、创意与发展赋能”主题边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其中,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喜获“未来之星奖”。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简称亚太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中心(ICUA)主办,旨在搭建一个聚焦世界遗产教育模式创新的共建共享的国际互动交流平台,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实践者提供行动的指南。目前已构建一个包含众多遗产类型、众多主体和全产业链的遗产地创新生态体系,正迅速成长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奖项。
“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是同济大学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践案例。以国际学生讲述的中国非遗故事为切入点,以传统医药、竹编、孙氏太极等多种文化遗产为载体,将自己学习各类文化遗产故事的体会,以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平台与同胞、朋友分享,以此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非遗,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经过4 年的摸索与实践,案例创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同济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实地调研、学科竞赛、文章发表和视频发布。首先创建“行走看中国”故事班,组织国际学生到实地调研和体验各种非遗文化,例如在泉州探寻客家土楼,在漳州体验古琴制作,在宜兴尝试彩虾捏制,在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历史,在校园种植中草药……在赶赴各类文化遗产地开展实践的基础上,辅以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举办“非遗进同济”系列活动、创建留学生中医文化体验园等)和学科竞赛(外国人诗词大赛、书法大赛、中草药摄影比赛等),以此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可并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参与进来。最终,国际学生将这些活动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用文章、视频记录下来,以不同国家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多种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受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一系列环节,打造了一条国际学生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链:从输入感知,到知华友华,最终实现输出传播。
本案例致力于深入推进中国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通过多角度发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渊源,全方位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多形式引流粉丝群体,多语种传播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和展示、促进遗产所在地居民生活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