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高峰论坛在四平路校区中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邀请并吸引了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学者学者们参加。专家、学者们围绕疫情时代信息化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机遇和挑战、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路径探索、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家中华文化精准传播的经验与理论分享、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家语言资源与中文教育结合路径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以《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问题主旨演讲。报告主要从语言经济学这个角度分析了中文+职业教育,探讨了中国应该如何让语言和中国产品走出去。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以《后疫情时代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期》为题,主要围绕云上传播、新媒体融合、短视频三个方面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以《促进两岸语言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从两岸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介绍了经验和成果。
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范铸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机缘与对策》为题的演讲中,从孔子学院目前遇到的挑战视角,分析了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吴中伟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为题的演讲中,探讨了教学资源的界定、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共享的基础,提出了建立教学资源库与交流研讨两个平台的设想。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昌来以《后疫情时代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为题,探讨了高校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王辉、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郑通涛、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方环海、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曾毅平、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卫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分别作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领域与新方法》《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中文+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的“他域”视角》、《区域语言中心: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构架沟通中非的语言桥梁——非洲语言特点与语言政策》《<标准>指导下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测试》《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师生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畅所欲言,紧紧围绕“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主题,共商共建,同济世界,共同开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