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上海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者:张志方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0

10月25日,上海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剑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三级调研员葛静怡、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梁毅军、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程妤及联盟各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葛静怡主持会议梁毅军和程妤做联盟秘书处工作汇报,联盟各单位代表发言后,刘剑青作总结点评。刘剑青充分肯定了上海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突出成效。他指出,上海在数字化发展和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上海高校的实践成果,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针对未来发展,刘剑青强调要准确把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核心方向,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规律没有改变,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规律,通过技术迭代支持人工智能助力教学产品的开发。刘剑青特别强调,质量与规模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上海要通过系统化布局和创新资源整合,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梁毅军梳理了上海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的工作亮点。教育部语合中心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部署,上海市教委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为上海联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联盟各兄弟院校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了投入减少和产出提升的双赢局面。作为联盟秘书处单位,同济大学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结合学校工科优势,在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中心理念及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联盟各成员单位代表分享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复旦大学建成了中国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计算平台,为AI教学提供强大算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将AI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开设54门硕士类AI课程;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你好中文”慕课项目,融合AI技术提升教学效率30%。华东师范大学开发“水杉中文”集约化平台,支持智能备课与课件生成,已在多个国家试点推广;上海师范大学研发的Metaclass虚拟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风险可控的真实教学环境。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上海高校在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方面已走在前列,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会议一致认为,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成员单位加强经验交流、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成员单位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