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教授应邀来我院访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2-09浏览次数:711

    12月7日下午,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刊物主编、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沈家煊教授应邀来我院访问,并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学术报告,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的“汉语国际推广论坛”系列讲座之十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全体教师、部分本科留学生以及其他相关院系的研究生聆听了该报告。
    沈家煊教授的此次报告是在2006年《“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的基础上对“N1 V了N2”这种句式的进一步探讨。

                                 
    沈家煊(2006)一文认为,以“王冕死了父亲”和“王冕来了客人”为代表的句式“N1 V了N2”表达“得失”义。此次报告通过“病笑”类和“死来”类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动词都能够进入“N1 V了N2”这个句式入手,以此来说明句式的力量要大于动词的力量。报告中,他首先指出“王冕死了父亲”这种句式的意义是表示得失,是说话人认为事情有关得失并计较这种得失。“计量得失”是客观的,“计较得失”是主观的。说话人越是计较事情的得失,越是移情于得失者,就越倾向于采用这种句式。然后沈教授就这种句式的生成方式,分析了两种新的移位说――“焦点后移说”和“定指前移说”――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强调他之前提出的“类推糅合说”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本次报告,我们不仅深刻了解了“N1 V了N2”的句式意义,更深刻地感受到:研究语法和语义,“不让人的心理因素掺和进来”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语言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有人的心理作为二者的中介;“人有什么感受,就有什么表达”,“表达是无需教的”,因此,在我们研究人的语言能力天赋性,也应该研究语言表达的能力。
    沈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学识渊博、谦和诚恳,整个讲座脉络清晰,思维缜密,时时处处显示出大家风范。讲座之后,在座师生和沈教授就研究中遇到的其它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地交流。大家都认为此次讲座获益匪浅,期望沈教授有机会能够再到我院进行访问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