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热议《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发布者:刘怡菲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340

61新华社发布《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孙宜学:

中华文化世界化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战略规划与具体方法要和谐互补,既要从战略高度精准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合理的全球布局,同时要针对不同国情,着眼长远、区别推动,实现科学发展。

文化越开放,越发展。最强大的文化,都具有最无限开放的可阐释性、包容性,但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天然的排异性。文化分歧是常态,没有冲突,就实现不了文化的交流。我们要兼容并包,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舆情、文化差异的体察做到细致入微,并采取差异性策略,创造一个统一、积极的世界中国形象。

文化尊严事关一国尊严,我们应以敬畏生命之心敬畏中华文化。不论其被毁、被誉,还是被丑,被美……我们都要坚定文化自信,细致推理、判断,望闻问切,既有扁鹊之眸,又懂华佗之术,准确把握众脉象下的问题实质,对症下“中国智慧”之良药,推动世界进步和发展。


宗骞:

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讲话赋予国际学生工作中“知华友华”的培养目标新的时代含义,“华”不仅仅是个民族概念,也包括国家治理;“知”也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互鉴,也包括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


陈毅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不能简单的说教或宣传,可借助艺术、文学等多元化手段,并要善于使用易于海外受众理解的话语体系,充分考虑接受对象的习惯、风俗、政治体制等与我国的差异。另外,可以借助“国际力量”,加强同国外新闻媒体的互动交流,主动邀请国外媒体来华访问、参观,让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见证者、共享者和传播者。


刘运同: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这些论述坚定了我们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决心,我们的一点一滴工作都意义重大。


潘海峰:

国际中文教师,作为国家的对外窗口之一,要努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叶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讲话是我们新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员,直接面对世界青年,我们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践行者,更加有责任去讲好中国;经历这些年的风雨,看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我们更加有自信去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国家政策到百姓生活,每一个个体的变化、局部的发展,都体现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全方位去阐释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这也是对国际社会针对中国的那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围堵、偏见、误解最好的回应。


李萍: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向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作为教师更要深挖、阐释、推介渗透在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中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在教学中不但润物细无声,还要立德树人,给国际学生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培养国际学生友华、爱️华的情愫。


程妤: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我院公共汉语部长期以来投入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使我们的工作方向更加清晰了。近年来本人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洋网红”等领域的关注,也是从工作实践中,从与学生的交流与接触中,转向此方向的。《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加坚信了自己研究与关注方向的正确性,对未来的教学与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张占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需要我们全方位、立体全面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友好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风范,不但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方法上多钻研,保证内容是精品,方法渠道合理畅通。


李海燕:

构建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研究合作体系和中国语言文化话语的有效传播体系,是将来高校文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化的学术期刊、中文语言文化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等多层次,多层级平台的互相配合,将能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将中国语言文化学术话语权落实到位。


娄晓凯: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歆媛: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然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必然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李宇明教授曾强调,汉语和中华文化要向世界传播,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作为一线汉语教师的我们就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就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个人素养,以深厚的学识和个人魅力来带动周边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正如赵金铭教授所说,“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深入骨髓。


姚伟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真是醍醐灌顶!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非常注重国别化研究,但随着探索的深入,“区别化”群别化“很可能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只有把对象研究清楚,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


许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汉语国际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为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新型世界格局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根洪:

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此窗口的一线工作者——国际汉语教师,有责任分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任,像习总书记指示的那样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着力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郑婕: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自己的三尺讲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是我们每天所琢磨的内容。目前的预科教材编写中,我们也正在践行这一使命。


王琼:

中国故事不但需要浅层文化也需要深层文化,不但需要传统文化也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和当代文化。挖掘中国故事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多手段传播,建立综合创新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


凌璧君:

作为面向留学生授课的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第一线,我们更应积极开拓新形式、新方法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


黄晓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我们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对国家的宣介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的衣食住行表层,更应该从深层次突出中国的魂,中国的精神,伟大的中国梦。让国际学生都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中国梦的守护者。


夏雪飞: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文化桥梁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自己的力量,让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听听中国的声音。


李挺:

学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更加光荣,同时背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创新,更好地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做大先生,结合“三全育人”,用精准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艺术,用多样化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李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外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和曾经孔子学院的一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现什么样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这也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对外国学生来说,中国教师的形象就代表着中国人甚至整个中国的形象,可以说“你在哪里,哪里就代表中国;你什么样,外国人就觉得中国什么样”。因此,作为对外汉语一线教师,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在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文化时时,小到规范性地图的使用,大到对国际冲突性事件中的中国立场的表述,我们都要有意识有方法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邓亮: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更好地向来华留学生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意通过自身言行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人谦逊谦和自信而又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邢贺: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为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范、宣介中国智慧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终能汇成大海。


卞舒舒: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只是汉语的生词语法,文化习俗,还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在国际事物中的态度和担当。三尺讲台虽小,却是呈现我们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窗口,是国际传播的第一线。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用有力的事实展现中国不断发展中的真实模样,是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最好的驳斥。也许我们的声音没有媒体,外交部那样响亮,但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火种。当他们了解认同了我们之后,由他们传播出去的声音,将更有说服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我们的言行表率,在世界各地点亮一颗颗心,为祖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友谊,共鸣的心声终将汇聚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张志方: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在担负着传递中华民族文化成果重任,所以首先要做好自己,谦逊和善、认真好学、积极向上、乐观阳光,润物细无声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同时,更要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在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和谐共存。


朱艳霞:

我们的职业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多方位多维度地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也一直在践行这一使命,并将继续在教学的岗位上坚持不辍地践行下去。


李南羲: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日常就在体现中国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就是在展示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所以我们还需努力提升自己,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要做到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李迎:

踏踏实实认真工作、勤勤恳恳服务学生。疫情结束,希望学院争取更多的来华留学生,各个部门上下忙的不可开交,脸上还带着笑容。


刘怡菲: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工作和生动的事实说明,要用好多种交流形式、多种传播渠道、多方交互平台,努力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时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增强。需要更多讲解和宣介中国的隐性文化,即中国的理念、思想和传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国外的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内容,弥补其认知鸿沟,真正理解中国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政策。


张林华:

作为国际学生辅导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认识到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多角度、多维度、多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借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流的历史经验,结合国际合作的新形势,做好对国际学生的育人工作。


李钰倩:

教育就是在做人的工作,老师首先为人师表,具备国际学生信服的品德和学识,然后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团结一切力量,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王婧: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要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郭兆文:

积极学习党的精神、党的政策,为向国际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贡献自身最大能量。


汪小花:

以前提到国际传播,内容会局限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了解到国际传播的大局观。传播的内容要立体,不要局限于古代文明,可以对现今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等进行宣传说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凸显中国特色,阐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另外,要加强国际传播、树立中国形象,首先可以培养一批国际传播的人才,做好官方平台的宣传、报道、发声等。此外,驻外单位可以尝试与当地华人或亚裔工会、公司(学校)等沟通合作,进行中国文化推广,组织相关活动,扩大宣传。海外中国留学生、归国来华留学生也是很宝贵的群体,在自媒体上的发声也有助于中国故事的传播和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高校可以做好这一部分人的引导。


薛筱曦:

学习了《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对外宣传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一环,也是树立文化和制度自信的重要举措。现如今,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表现形式新颖多样,互动性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善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慢慢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结合同济大学国际化传统和优势,以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为目的,在中外学生融合与跨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海外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一带一路”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成为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中心和实践推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