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作为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窗口,一直坚持立足学校综合实力,服务学校国际化发展需要,聚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坚持以创办多元、立体、务实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外人文交流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流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专业人才,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
学院教师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和思路,务实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构中国崭新形象。以孙宜学教授为例,他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学习强国”等媒体上发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类文章100多篇,推动形成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模式”,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孙宜学教授主编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中华文化之旅》《中华文化问答录》《中外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精准对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际需要,既包孕传统文化精髓,又真实反映当代文化特色,通俗易懂,口径适度。同时成为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培训教材,海外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推荐教材和辅助读物。丛书先后被翻译成英、阿、哈等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引起广泛关注。
程妤副教授出版书籍《来华留学生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组织来自60多个国家的181位中外学生,先后参与了65个国家的国情资讯与舆情研究,使中外学生增加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国与自己国家的交流往来的兴趣与信心。
学院还致力于打造“汉语国际传播论坛”“长三角‘一带一路’文化大讲堂”“语虹课堂”等系列精品讲座,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为学院师生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师生国际中文教学能力、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传播能力。
二、打造“一带一路”“中文+”模式,精准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院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与学科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了“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程体系。
(1)持续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我院依托同济大学“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形成同济大学“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的“学习→实践→内化→提高”自循环创新模式,引领“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国际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创新“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中外融合方式,为中外专业人才提供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平台,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人才。
(3)持续加强“一带一路”对策研究,形成了“同济模式”,为实现“政策沟通”献计献策。同济大学相继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协同中心”和 “‘一带一路’国家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智库”,承担智库和教改项目等各类研究45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部分对策建议为中宣部、中办、国务院侨办、语合中心采纳。
(4)搭建“民心互通”的桥梁,助力“一带一路”中外文化共生。我院发起了由60多家中外高校、机构和企业加盟的“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主办“一带一路”发展论坛等高峰论坛和各级别会议15次,打造了“汉语科技融合创新平台系列讲座”等学术讲座品牌,吸引了相关领域超过33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推动学校和沿线国家学生交流互访超过2500余人次。此外,我院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学校和相关机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培养出具有鲜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汉语师资队伍,并推动沿线国家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
三、依托专业研究基地,建构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理论体系
学院围绕“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以同济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理论提升,逐步形成相关理论体系,引导相关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可资借鉴的同济模式。
学院现有上海市教委设立的上海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华文教育基地、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语言应用研究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秘书处等机构,每年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共同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关键问题。如:“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共兴发展论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论坛·2019“城市文明与人类美好生活”研讨会、“多元文明与共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其中,“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共兴论坛、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高端研讨会暨汉教专业素养与技能需求研究生论坛等大型高端论坛在业界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与关注;与中国社科院、牛津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打造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论坛”也已连续举办三届。
上海华文教育基地连续承办由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原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杰出华教人士同济寻根等活动,成为涵养侨务资源,沟通海外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文化认知与感情的桥梁。
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优秀人才队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力量和关键支撑。推动中华文化有效走出去,必须打造一支兼具“外语+文学+通识+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队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外学生兼收,以培养具有卓越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创建具有同济特色的“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引领,使学生具备中华文化的理解融通能力与国际表达能力,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
我院专业实践基地自成体系,主要包括:同济-樱美林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同济-佛罗伦萨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同济-庆熙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同济-汉诺威莱布尼茨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同济-上外附中实践基地、同济-甘泉中学实践基地、同济-沃动教育信息技术实践基地、同济大学上海华文教育基地等。
五、海外孔子学院进一步扎实文化底盘,精准发力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窗口,海外孔子学院是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建设是学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同济大学现有四所孔子学院、三所孔子课堂,分别为: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高岛孔子课堂、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大阪课堂、意大利阿雷佐高中孔子课堂。
四所孔子学院和而不同,各具特色。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青少年中文教学与文化活动组织的经验,侧重于资助其中文学历教育、组织大型青少年文化活动;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文化传播特色,侧重于开发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项目;庆熙大学孔子学院因擅长学术交流与研究,侧重于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及青年汉学人才培养;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因具有设计创意文化的特色,将同济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和孔子学院形成合力。
海外孔子学院通过授课、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六、多途径开展感悟中国教育,提升国际学生中国理解力
学院坚持以培养“知华、友华、爱同济”的国际学生为己任,着眼于国际学生“中国能力”培养,在国际学生日常培养和管理中积极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新时代特色的国际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体系,并立足本院,辐射全校国际学生。
自2005年开始,我院全面承担同济大学所有国际学生的中文与中国概况课程。2008年,我院开设英语讲授通识类课程——“当代中国”系列课程。2021年,面向全校本科生(中外学生)开设“一带一路”文化经典解读课程。从政治、历史、经济、科技等多角度向国际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学院坚持创新育人方法,以结果为导向设计感知中国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内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知华、友华”教育。
激活红色文化育人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开展参观“一大”会址、井冈山等感悟中国活动,在促进中外青年合作交流的同时,引导国际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感知当代中国社会,加深国际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底色的认知。
激活传统文化育人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书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和节点,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国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
激活当代文化育人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组织国际学生深入居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文化交流体验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国际学生探访新兴科技企业,促使国际学生加深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理解,推动中国科技走出去;组织国际学生走进新农村,直观感受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见证新时代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组织国际学生打造国际学生网络栏目——熊猫叨叨,以国际学生视角,展示立体的中国。引导国际学生以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及中华文化, 进而理解中国智慧和精神内涵, 使国际学生成为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结语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各单位支持帮助下,我院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局,为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从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入手,科学选择适合传播的内容和角度,准确设定传播路径,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丰富传播渠道和手段,努力打造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运用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更加努力工作,为开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局面贡献力量。
附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成果
一、部分学术论文 |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发表时间 | |
1 | 改进高校国际化质量评价的关键向度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 2021年2月 |
2 | 中国当代文学“一带一路翻译共同体”建构关键要素分析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11月 |
3 | 中国当代文学在“一带一路”何为?为何?——评《“一带一路”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 | 中国比较文学 | 2020年10月 |
4 |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 对外传播 | 2020年8月 |
5 | 中国当代文学“一带一路”翻译传播:内容、途径与策略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0年1月 |
6 | 向世界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对外传播 | 2020年1月 |
7 |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出版机制创新 | 编辑学刊 | 2019年11月 |
8 | 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调查及汉语课程设置研究 | 文教资料 | 2019年7月 |
9 |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亟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对外传播 | 2019年3月 |
10 |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 与翻译机制创新 | 国际传播 | 2019年3月 |
11 | 打造中外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 国际传播 | 2018年11月 |
12 | 中外文化共生:问题与对策 | 对外传播 | 2018年7月 |
13 | 以侨为桥:构建“一带一路”华文教育创新模式 | 丝路瞭望 | 2018年4月 |
14 |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传播关键问题研究 | 对外传播 | 2018年3月 |
15 | 马克龙访华有望推动中法人文交流“快马加鞭” | 丝路瞭望 | 2018年1月 |
16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 海外华文教育 | 2017年7月 |
17 | “双一流”高校如何精准培养“一带一路”专门人才 | 同济观点 | 2017年6月 |
18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内涵与策略支撑 | 同济观点 | 2017年5月 |
19 | 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 同济观点 | 2016年11月 |
20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国际传播的对策 | 同济观点 | 2016年11月 |
21 | 汉字楷书字汇域外传播的对照与联系 | 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5年5月 |
22 | 从葛浩文看汉学家中华文化观的矛盾性 | 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5年5月 |
二、部分媒体论文 | |||
论文标题 | 媒体名称 | 发表时间 | |
1 | “一带一路”中文教育资源亟需区域化精准投放 | 文旅中国 | 2021年6月3日 |
2 |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点 | 文旅中国 | 2021年5月24日 |
3 | 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运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 | 2021年5月24日 |
4 | 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已势在必行 | 广州日报 | 2021年4月7日 |
5 | 精准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 | 中国教育报 | 2021年4月1日 |
6 | 中国文化外交与传播如何相辅并行 | 中国新闻网 | 2020年11月10日 |
7 | 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应做到“三个坚持” | 凤凰网 | 2020年8月30日 |
8 | 青年汉学家已崛起,讲中国故事能力仍弱 | 文旅中国 | 2020年8月19日 |
9 | 培养文化自信意识 促进中国对外人文交流 | 凤凰网 | 2020年7月18日 |
10 | 以文化为纽带,力促“一带一路”共同体合力抗“疫” | 思想界 | 2020年7月5日 |
11 | 借“疫”储才符合中国人才战略创新需求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0年7月2日 |
12 | 借“疫”通心 培育华裔新生代“同根”意识 | 凤凰网 | 2020年6月29日 |
13 | “一带一路”遭遇疫情困境,补齐人才短板抢占主动 | 文旅中国 | 2020年6月3日 |
14 | 统一抗疫对外话语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强国 | 2020年5月31日 |
15 | Building a common community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by tightening cultural ties | Shanghai Daily | 2020年5月19日 |
16 | 疫情过后,孔子学院发展应按下四个快进键 | 凤凰网 | 2020年4月10日 |
17 | 破“SCI至上”后,创立中文科技评价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 上观新闻 | 2020年3月6日 |
18 |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既“走出去”又“走进去” | 凤凰网 | 2020年2月12日 |
19 | 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尽快向市场分流 | 凤凰网 | 2020年2月3日 |
20 | 一专多能、多管齐下——花开百园 园开百花 | 中国文化报 | 2020年1月16日 |
21 | 走出民族文化桃花源 创造世界文化桃花源 | 文旅中国 | 2020年1月14日 |
22 | 民心相通:不忘初心和使命 | 丝路瞭望 | 2020年1月8日 |
23 |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重视“三个一”工程 | 上观新闻 | 2019年12月19日 |
24 | 世人同心同力 文明休戚与共 | 解放日报 | 2019年12月17日 |
25 | CII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cultural exchanges | Shanghai daily | 2019年11月12日 |
26 | “一带一路”“汉语(文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 | 广州日报 | 2019年11月11日 |
27 | 进博会:中国文化以“传”促“引”的里程碑 | 文旅中国 | 2019年11月7日 |
28 | 中印人文交流迎来新高潮,但印度“汉语热”遇教材瓶颈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4日 |
29 | 历史与现实需要印度共建“一带一路” | 广州日报 | 2019年10月13日 |
30 | 挖掘人文交流潜力,让中印“照亮”彼此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9年10月13日 |
31 | 中国红色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广州日报 | 2019年9月19日 |
32 | “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科学发展的辩证路径 | 广州日报 | 2019年9月05日 |
33 |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趋于平衡是中国责任 | 洛阳日报 | 2019年8月14日 |
34 | 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青年汉学家担当重任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9年8月12日 |
35 |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趋于平衡是中国责任 | 中华时报 | 2019年8月11日 |
36 | 一起听听青年汉学家的心里话 | 中国文化报 | 2019年7月26日 |
37 | “一带一路”建设与跨境语言发展可共促共进 | 中华时报 | 2019年6月25日 |
38 | 构建“一带一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同心圆”体系 | 广州日报 | 2019年6月24日 |
39 | 中俄“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合作迎来新机遇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9年6月14日 |
40 |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要从“有为”到“无为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9年6月5日 |
41 |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海外觅知音 | 中国文化报 | 2019年5月28日 |
42 | “一带一路”文学信息共享走廊共助实现民心相通 | 广州日报 | 2019年5月6日 |
43 | 建立中国文学“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恰逢其时 | 中华时报 | 2019年4月29日 |
44 | “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研究任重道远! | 同济大学网 | 2019年4月26日 |
45 | 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水到渠成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9年3月25日 |
46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应质量优先 | 中国文化报 | 2019年1月29日 |
47 | 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 | 中华时报 | 2019年1月11日 |
48 |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需要一部“实战操典” | 中华时报 | 2018年12月12日 |
49 | 中华文化“走出去”应“精诚”与“精准”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11月14日 |
50 |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亟需培养专门人才 | 丝路瞭望 | 2018年11月13日 |
51 | Expo cements China's key role on the world stage | Shanghai Daily | 2018年11月10日 |
52 | 进博会与中华文化不出国门的世界化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11月9日 |
53 | 中华文化“走出去”应重视“后勤保障”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6月5日 |
54 | 中华文化“走出去”亟需建立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 | 中华时报 | 2018年5月10日 |
55 | “一带一路”国际汉语教师培养应创新实践模式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8年5月8日 |
56 | 谁是“锐实力”的真正使用者和受益者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8年4月24日 |
57 | Studies Afford New Insight into Coexistence | Shanghai Daily | 2018年4月19日 |
58 | 以侨为桥:构建“一带一路”华文教育创新模式 | 丝路瞭望 | 2018年4月16日 |
59 | 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需“软硬兼施”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4月9日 |
60 | “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培养“行业汉语+”专门人才 | 中国新教育网 | 2018年4月9日 |
61 | 中国世界学:世界“中国时代”的共同期待 | 经济网 | 2018年4月3日 |
62 | 德国华文教育的“一带一路”机遇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3月9日 |
63 | 马克龙访华有望推动中法人文交流“快马加鞭” | 丝路瞭望 | 2018年3月7日 |
64 | 把《论语》纳入留学生培养体系 | 文汇报 | 2018年2月15日 |
65 | 特蕾莎·梅访华将开启中英人文交流新征程 | 千龙网 | 2018年2月5日 |
66 | 马克龙访华与中法“一带一路”合作新契机 | 澎湃新闻 | 2018年1月25日 |
67 | 学习《论语》也应该从外国娃娃抓起 | 中华时报 | 2018年1月25日 |
68 | 让中华文化热“内外同温” | 解放日报 | 2018年1月23日 |
69 | 海外华侨华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 同济报 | 2018年1月22日 |
70 | 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应坚持内外兼工、粗中有细、细中有异 | 上观新闻 | 2018年1月16日 |
71 | 海外华侨华人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 人民日报(海外网) | 2018年1月10日 |
72 | “一带一路”国家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机遇与挑战 | 中华时报 | 2017年12月15日 |
73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二十个关键问题 | 环球网 | 2017年11月24日 |
74 | 两个“不知不觉”: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与理想 | 中华时报 | 2017年11月21日 |
75 | 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三个阶段 | 中华时报 | 2017年11月21日 |
76 | 以新时代中华文化大繁荣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文化和谐共生 | 东方教育时报 | 2017年11月15日 |
77 | 如何构建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 | 中华时报 | 2017年10月23日 |
78 | 华文教育发展如何借力“一带一路” | 解放日报 | 2017年9月12日 |
79 | 泰国、马来西亚等将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带一路”又创造了哪一个“黄金机遇期” | 上观新闻 | 2017年9月12日 |
80 | “一带一路”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 | 上海热线 | 2017年8月16日 |
81 | “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对外汉语教师旺盛需求 | 文汇报 | 2017年7月21日 |
82 | 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一带一路”的铺路先锋 | 东方教育时报 | 2017年5月24日 |
83 | 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上海语言学通讯 | 2017年2月22日 |
84 |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华文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1月5日 |
85 | 做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 | 人民日报 | 2016年7月5日 |
86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书为桥,心无界” | 团结报 | 2016年6月18日 |
87 |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方法 | 同济报 | 2016年6月20日 |
88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之路怎么走 | 济南日报 | 2016年6月29日 |
89 | 构筑海外中国文化传播的“硬基础” | 文汇报 | 2015年10月30日 |
90 | 可赏可用的中华文化读本 | 北京日报 | 2016年5月23日 |
91 | 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 文汇读书周报 | 2015年9月28日 |
92 |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Needs Tending(独著) | Shanghai Daily | 2014年11月19日 |
93 | 文化传播要让人听得进看得懂 | 东方教育时报 | 2014年9月10日 |
三、部分著作 | |||
名称 | 出版机构及时间 | 备注 | |
1 | “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 | |
2 | 中华文化经典选读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 | |
3 | 中华文化之旅(精编版)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 |
4 | 文化屐痕:江东集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 |
5 | 中国地域文化读本(英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19 | |
6 | 美国文化如何影响中国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 书评:《一本有“格局”更有“责任”的书》,《洛阳日报》,2019年4月25日。 |
7 |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包括: “一带一路”与海外华文教育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 “一带一路”与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2019 | 1.《“一带一路的书”与海外华文教育》和《“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两书列选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见《关于公布201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名单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7)94号】。 2.整个系列列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18年上海市重点图书。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关于下发2018年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的通知》【沪新出出(2018)414号】。 3.《中华读书报》,2017年8月23日 ; 4.《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27日; 5.《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7日; 6.《央广网》,2019年10月27日; 7.《上海教育新闻网》,2019年10月29日; 8.《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10月29日; 9.《文旅中国》,2019年10月29日; 10.《中国新闻网》,2019年10月29日; 11.《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10月30日; 12.《文汇报》,2019年10月30日; 13.《东方教育时报》,2019年11月6日。 |
8 |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 | 上海三联书店,2017 | |
9 | 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 |
10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包括: (1)中华文化之旅 (2)中华文化问答录 (3)中外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 (4)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 1.《北京日报》,2016年5月23日 2.Shanghai Daily,2016年5月30日; 3.《团结报》,2016年6月18日; 4.《郑州日报》,2016年6月22日; 5.《南方日报》,2016年6月23日; 6.《开封日报》,2016年6月24日; 7.《济南日报》,2016年6月29日; 8.《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8期; 9.《同济报》,2016年12月8日 |
11 | 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学丛书”(日文版),包括: (1)中国语言文学 (2)中国传统戏曲 (3)中国社会 (4)中国当代经济 (5)中国人与中国经济 | 日本朝日出版社,2015 | 《东方教育时报》,2015年6月10日 |
12 | 第三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 |
13 | 上海教育国际化:服务贸易的视角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 |
14 |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 | 上海三联书店,2012 |
四、部分项目 |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批准时间 | |
1 | 古文字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国家语委 | 2020年 |
2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模式建构 | 上海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 2020年 |
3 | 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中国文化新时代内涵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 教育部 | 2020年 |
4 | “文明互鉴”对构建多彩东南亚的意义与启示 | 上海市外办 | 2020年 |
5 | “一带一路”专业人才普通话(华文)能力培育基地建设 | 上海市教委 | 2020年 |
6 | 汉语疑问代词呼应构式及其韩国语对应关系研究 | 上海市社科基金 | 2020年 |
7 | “一带一路”国际中文教育推广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 科技部外专项目 | 2020年 |
8 | 西方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 |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点项目) | 2020年 |
9 | 语言与文化 | 同济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2020年 |
10 | “一带一路”国家专业人才普通话(华文)能力培养基地建设 | 上海市教委 | 2019年 |
11 | “一带一路”“‘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9年 |
12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与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科技部外专项目 | 2019年 |
13 | 汉语非常规句式中宾语论元的语义类型和句法实现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2019年 |
14 | “一带一路”欧洲国家中国文化与文学传播机制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8年 |
15 | 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8年 |
16 | “一带一路”国家华文(普通话)教育推广行动 | 上海市教委 | 2018年 |
17 | “一带一路”国家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工程 | 国家语委 | 2018年 |
18 |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 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2018年 |
19 | 基于移动端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创新模式的探究 | 上海沃动科技有限公司 | 2017年 |
20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培养质量保障与提升机制建设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7年 |
21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核心课程建设 | 同济大学 | 2017年 |
22 | 在沪华裔留学生基本状况调研 | 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 | 2017年 |
23 | 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一带一路”模式创新研究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 2017年 |
24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7年 |
25 | “一带一路”国家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工程 | 上海市教委 | 2017年 |
26 | 文化产业国际化互利共生机制研究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2017年 |
27 |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职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6年 |
28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6年 |
29 | 以侨为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 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 | 2016年 |
30 | 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 2015年 |
31 | 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 2014年 |
32 | 在上海高校留学生中开展“实用汉语能力测试”的可行性研究 | 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 | 2013年 |
33 | 面向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副词主观化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 2013年 |
34 | 隋代石刻楷书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及文字研究 | 上海市社科基金 | 2012年 |
35 | 上海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缺失及对策研究 | 上海市语委 | 2012年 |
36 | 德国预科教育模式探究 | 中国高教学会 | 2012年 |
37 |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建设 | 同济大学 | 2012年 |
38 |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 2012年 |
39 | 中外学生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 同济大学 | 2012年 |
40 | 留学生预科师资队伍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同济大学 | 2011年 |
41 | 进一步发挥上海华文教育资源优势的战略思考 | 上海市政协 | 2009年 |
42 | 留学生教育、海外办学、对外汉语推广战略研究 | 上海市教委 | 2008年 |
五、部分获奖情况 |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获奖时间 | |
1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获2020年同济大学优秀教材奖(研究生系列)一等奖 | 校级 | 2020年 |
2 | “‘携手同行、重点突破’——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2019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校级 | 2020年 |
3 | “以第一课堂为核心、第二课堂为支撑、教学管理为依托的、全方位的留学线上教学模式”入选同济大学优秀案例 | 校级 | 2020年 |
4 | “语言与文化”或同济大学第三期立德树人示范课 | 校级 | 2020年 |
5 | “通识教育创新:核心价值引领下英语讲授本土中国学课程体系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8年 |
6 | “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提升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8年 |
7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与实践获同济大学2015-2016年度文化建设优秀项目 | 校级 | 2017年 |
六、主办学术活动 | |||
活动名称 | 参会 人数 | 活动时间 | |
1 | 同济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名家学术月 | 200 | 2020年12月—2021年1月 |
2 | 长三角“一带一路”文化大讲堂 | 900 | 2020年9月-2021年6月 |
3 | 2020·“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年会暨“同济杯”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案例大赛 | 200 | 2020年10月31日 |
4 |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高端研讨会暨“汉教专业素养与技能需求”研究生论坛 | 150 | 2019年12月29日 |
5 | “多元文明与共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120 | 2019年11月30日 |
6 |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论坛·2019——“城市文明与人类美好生活”研讨会 | 200 | 2019年11月9日-10日 |
7 |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高峰论坛 | 130 | 2019年10月27日 |
8 | 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跨文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国际学术论坛 | 50 | 2019年4月27日 |
9 |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国际传播井冈山高峰论坛 | 300 | 2019年4月20日 |
10 |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成果展” | 10000 | 2018年10月25日-28日 |
11 |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共兴发展论坛 | 150 | 2018年10月24日 |
12 | 同济大学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论坛·2018“一带一路”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 | 250 | 2018年10月20日-21日 |
13 | 同济大学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首届论坛·2017“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教学”研讨会 | 80 | 2017年12月8日 |
14 | “语言与跨文化交流”学术周 | 100 | 2017年12月1日-7日 |
15 | 同济大学海外孔子学院发展回顾展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论坛 | 200 | 2017年5月19日 |
16 | 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暨汉硕培养创新模式学术研讨会 | 100 | 2017年4月8日-9日 |
17 | 上海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 | 50 | 2017年3月9日 |
18 | “一带一路倡议”中欧青年交流论坛 | 120 | 2016年6月3日 |
19 | 同济樱花学术节 | 200 | 2016年3月17日-18日 |
20 | “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 | 100 | 2015年12月12日-13日 |
21 | 汉语国际传播系列论坛系列讲座 | 6000 | 2007-2016年 |
22 | 李宇明教授“上海学术周” | 120 | 2014年10月 |
23 | “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 | 2014年10月25日-26日 |
24 | “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 300 | 2013年6月1日-2日 |
25 |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十届年会暨首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0 | 2012年10月13日-15日 |
26 | 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 120 | 2012年7月5日 |
27 | 同济大学作家代表团德国巡讲 | 1000 | 2010年5月3—6日 |
28 | 同济大学艺术家代表团日本巡演 | 3000 | 2010年1月18—23日 |
29 |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论坛 | 200 | 2009年8月28日 |
30 | 第三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论坛 | 210 | 2008年11月8日 |
31 | 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国际推广论坛 | 300 | 2007年6月9—10日 |
七、平台及机构 | |||
平台名称 | 批复来源 | 类型 | |
1 | 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2 | 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孔子学院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3 | 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4 |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5 | 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大阪孔子课堂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6 | 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高岛孔子课堂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7 |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阿雷佐高中孔子课堂 | 教育部语合中心(原国家汉办) | 海外 |
8 | 上海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 上海市教委 | 国内 |
9 | 上海华文教育基地 | 上海市委统战部 | 国内 |
10 | “上海国际中文教育联盟”轮值秘书处 | 上海市教委 | 国内 |
11 | 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储备单位 | 教育部语合中心 | 国内 |
12 | 汉语水平考试考点 | 汉考国际 | 国内 |
13 |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国内 |
14 |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秘书处 | 中国语博会 | 国内 |
15 | 李宇明研究室 | 同济大学 | 国内 |
16 | 古川裕研究室 | 同济大学 | 国内 |
17 |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 同济大学 | 国内 |
18 |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 同济大学 | 国内 |
19 | 语言应用研究所 | 同济大学 | 国内 |
20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孵化基地 | 国内 |
21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国际学生教学实践基地——井冈山大学 | 孵化基地 | 国内 |
22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淮阴师范学院 | 孵化基地 | 国内 |
23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 孵化基地 | 国内 |
24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 | 孵化基地 | 国内 |
25 | 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沃动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孵化基地 | 国内 |
八、特色课程建设 |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备注 | |
1 | “一带一路”文化经典解读 | 中外学生(本科生) | 学习强国、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教育新闻网、青年报、文旅中国、周到上海、文汇报报道 |
2 | “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课程 | 工程类博士生 | |
3 | 中国概况(中英文) | 中外学生(本科生、研究生、预科生)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4 |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 | 研究生 | 同济大学线上精品课程 |
九 媒体报道 | ||||||||
文章 来源 | 时间 | 文章标题 | 主要观点 | |||||
1 | 东方教育时报、文旅中国、上海教育新闻网、周到上海 | 2021.3.2 | 同济大学首开《“一带一路”文化经典解读》通识课程 | 课程旨在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进行解读,让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外延等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
2 | 东方教育时报 | 2020.11.02 | 2020年上海首次国际中文教育线下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 在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崭新态势下,校企合作将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国别疆域的新型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机制,实现高效教育资源和需求与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和提升,从而优化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路径,实现校企、中外合作共赢。 | ||||
3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2020.07.04 |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rebrand after overseas propaganda rows | Most of work b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was still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and giving overseas student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hina, making the institute an important way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students to China. | ||||
4 | 文汇报 “学习强国” | 2020.01.16 2020.01.17 | 深耕名家资源,一批上海出品的经典译著将面世 | 中华文化迎来了走出去的最佳历史机遇,传统文化软实力愈发受到重视和追捧。 | ||||
5 | 文汇报 | 2019.11.28 | 《中华文化之旅》(哈萨克语版)入选2019年“上海翻译出版促进项目” | 《中华文化之旅》梳理中国文化基本脉络,采撷传统文化精髓,都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呈现中式美学的魅力。 | ||||
6 | 新民晚报 | 2019.11.11 | “第三届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论坛”在沪召开 研讨“城市文明与人类美好生活” | 聚焦“城市文明与人类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围绕“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城市治理:世界经验与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城市人文交流与合作”、“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四大主题展开丰富讨论。 | ||||
7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9.10.30 |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高峰论坛暨新书发布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 为中华文化传播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 分享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
8 | 同济大学网(要闻) | 2019.04.26 | “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研究任重道远! | 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落差。 | ||||
9 | 光明日报 “学习强国” | 2019.04.16 2019.04.16 | 中国文学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 | 中国文学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 | ||||
10 | 新民周刊 | 2019.01.02 | 中华文化走出去,全球圈粉 | 中华文化走出去呈现出四大突出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文化推广的核心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播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焦点,孔子学院未来发展走向引关注。 | ||||
11 | 同济大学网 | 2018.10.21 | 20年!缔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 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前提,不断增进世界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是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核。 | ||||
12 | 澎湃新闻 | 2018.07.29 | 32名青年汉学家“毕业”,学员归国后将继续传播中国文化 | 提出青年汉学家的四个基本定位: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汉学家是一座桥;汉学家不能只做研究,还要把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通过生活传达给身边的同胞;汉学家要将中国和自己国家交往的历史续写下去。 | ||||
13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8.09.17 | 2018第二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 | 如何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
14 | 当代世界 | 2018.07.11 |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政府引导与民间互动 | 金砖国家文化交流应建立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 | ||||
15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12.18 | 文化传播要注重精准 | 文化传播要精准锁定传播目的,设定好传播对象与路径,从传播目标角度考虑对方需求,在传播的同时吸引优秀文化进行交流。 | ||||
16 | 世界华声(CRI) | 2017.12.09 | 世界汉学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 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柔若无骨”。 | ||||
17 | 文汇读书周报 | 2017.09.25 | 扎根两岸、随风起舞的芦苇 | 中华文化要主动动起来,走出去。 | ||||
18 | 新民周刊 | 2017.09.06 | “金砖+”朋友圈的正能量 | 21世纪的“一带一路”首先应该是连接沿线国家的文明之路。 | ||||
19 | 文汇读书周报 | 2017.09.04 | 从“丝绸之路”到高铁飞驰,“一带一路”相关图书成出版热点 | 古代“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 ||||
20 | 中华读书报 | 2017.08.23 | 同济社将出版孙宜学系列专著,梳理“一带一路”华文传播史 | “一带一路”建设将经过矛盾与冲突而最终推动世界和平。 | ||||
21 | 中新网 | 2017.08.18 | 听“丝绸之路”故事 专家解读“一带一路”精神 | “一带一路”是从中国搭台到大家一道搭台,进而一道唱戏的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演、共赏的平台。 | ||||
22 | 看看新闻 | 2017.08.18 |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精神传承及发展创新 | 构建“‘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
23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17.08.18 | 听同济大学教授讲丝绸之路故事 |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丛书是继往开来之作。 | ||||
24 | 上海热线 | 2017.08.16 | “一带一路”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 | “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之路。 | ||||
25 | 上观新闻 | 2017.06.09 |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应着力打造“五大联盟” |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要注意内外兼顾。 | ||||
26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6.08.10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双重探索 | 首先要从概念出发,厘清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和原则。 | ||||
27 | 同济报 | 2016.12.05 | 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同济智慧”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 丛书走出了一条中华文化世界化的创新之路。 | ||||
28 | 郑州日报 | 2016.06.12 | 让河南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传播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 | ||||
29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2015.12.30 | Chinese translation of Indian Nobel Prize winner Rabindranath Tagore’s classic, Stray Birds, pulled off shelves for being “vulga” | Distorting the style and emotions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the name of personalised translation is not a faithful translation. | ||||
30 | 中国侨网 | 2015.06.16 | 同济大学助推留学生理解中国科技创新理念 | 科幻文学和科技创新的基本元素本身就具有世界性。 | ||||
31 | 羊城晚报 | 2015.05.26 | 来华留学生应成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 要促使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 ||||
32 | 东方教育时报 | 2014.09.10 | 文化传播要让人听得进看得懂 | 面对“汉语热”需要“冷”思考。 | ||||
33 | 中国新闻网 | 2011.11.29 | 在沪留学生热学汉语迷上中文 | 同济大学国际中文教育针对性强,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