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跨文化对话:东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比较”专题研究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怡菲发布时间:2019-03-10浏览次数:380


201939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同济大学海外汉学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规划与评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跨文化对话:东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比较”专题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312报告厅成功举行。研讨会由同济大学葛天任助理博士主持,梁鹤年先生、于海教授、张伯赓先生、刘淑妍教授、程妤副教授、叶澜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规划与评估中心主任梁鹤年先生通过大量的文字和个人经历展示了他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基因的不同之处。梁先生认为在“个人”和“泛人”两个概念中,“个人”存在六种情况:自立、自足、自尊、逞强、自私、倨傲,“泛人”也对应存在六种情况:团结、悯人、苟合、姑息、平等、失序,“个人”与“泛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便构成了一个矩阵,形成了36种不同组合。而文化基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关键人事和历史背景都会造成一定的偶然,这种偶然则会推动时代的进程。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教授通过对Alex徒手攀登酋长岩事件的描述,引导在座师生思考中国人是否具有冒险精神。进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释,得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在超越和内在超越两方面。于教授认为余英时在西方外在超越和中国内在超越方面的思考很有深意,并且认为对当今哲学的深度发掘将会引导未来的文化发展。同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伯赓先生则是结合自己所属的国际关系专业,认为文化基因的“基因”二字有两种解读,一种即生理上的,另一种则是语言文化行为上的。张主任提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五点主导:第一,主权国家的共存概念;第二,资本主义为主;第三,犹太基督教;第四,民主主义原则;第五,信奉科学主义的发展。而其中二、四、五点的存疑会影响未来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到底是越来越大还是变小。


         


接下来的嘉宾讨论环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公共政策规划与评估与中心副主任焦永利老师表示梁鹤年先生的此次演讲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西方文明,通过对基督教神学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梁先生的理论推导,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程妤副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聊了在教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明基因的不同。叶澜副教授则联系语言课堂教学表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认为此次三位专家的讲座非常有意义。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与嘉宾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研讨会后纷纷表达自己热切的感想,认为德高望重的梁鹤年教授深入阐述了文化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形象地和烹饪结合讲解对文化的理解。于海教授眼中的中国文化,是哲学思想的发展,是社会论理的升华。张伯赓教授则是以当代世界的视角,以中美对比的视角,用五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文化的来源,发展的异同,引发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基因的思考。论坛虽时间不长,却引发了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希望今后能通过向书本求知,向实践求真,不断求索,以获得新的更有价值的启示。

最后,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刘淑妍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和老师们带来的精彩演讲。接着表达东西方文明都是探讨生命的学问,是在座每一位聆听者都共同关心的命题。三位主讲嘉宾,用他们一生海内外的经历和体会,带给我们最深刻的生命感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们则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分享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案例,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期待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对话机会和平台。研讨会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幕。




附:主讲人简介

梁鹤年Hok-Lin Leung 教授

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曾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发展与管理)。研究范围包括土地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基因。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政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与及亚太区驻加拿大大使的“大使论坛”。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我国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国土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与论文。2002年由中国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于海 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社会学等课程。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范围包括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社会学、社区与志愿组织研究、Globalization StudiesDevelopment Studies等。代表作有“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西方城市理论一百年”,“非典的社会学分析”,“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西方社会思想史》等。2008年荣获上海市教学名师荣誉,并多次获得上海市、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张伯赓Julian Chang 教授

出生于波士顿,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在1993-1996年期间担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长,同时就职于哈佛大学对外关系发展办公室。曾就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执行副院长,普华永道公司顾问。长期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致力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研究与实践。现任同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感悟与分享:

本次会议使在座师生获益匪浅,与会的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更是积极踊跃,会后产生了热烈讨论,记录若干感悟如下:

梁先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精华,引发深思。“城市与规划中,是自我保存跟与人共存的平衡,即个人与泛人的平衡。”这句话运用在城市与规划的领域上,围绕的是开发商的容积率合理性和老百姓接受噪音、环境等污染的平衡;运用在文化交流的领域上,是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博弈问题,思考如何平衡文化霸权和文化共存的问题;运用在政治领域上,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怎么取得平衡等等,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观察。感谢梁教授,同时也感谢学院给我们研究生这个平台,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助我们以更活跃的思维看问题,以更宽广的心胸看世界。

 ——18汉硕 陈玉桃

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则是对在跨文化交际对于国际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方面越来越感兴趣,希望之后能够多多拜读各位专家老师的著作,使得自己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18汉硕 蔡智媛

德高望重的梁鹤年教授深入阐述了文化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形象地和烹饪结合讲解对文化的理解。于海教授眼中的中国文化,是哲学思想的发展,是社会论理的升华。张伯赓教授则是以当代世界的视角,以中美对比的视角,用五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文化的来源,发展的异同,引发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基因的思考。论坛虽时间不长,但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发言激起我们的热烈讨论,进一步感悟体会文明的不断传承。

 ——18汉硕 刘姗姗

在听讲的过程中,我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引发了我的一点点思考,希望今后能通过向书本求知,向实践求真,不断求索,以获得新的更有价值的启示。时下,我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改革开放无疑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开始忧虑中华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对中华文化未来将走向何处持悲观态度。中国与日本是邻国,历史上,两国的文化发展上也渊源深厚。有评论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很可能与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相似。梁教授在讲演中也提到了一种类似文化基因突变的理论,在我看来,这就好像是从自然进化的视角来对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作出推演。

 ——18汉硕 赵龙举


今天下午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主题的论文、书籍颇多,但如何寻找到解剖双方文化根源性差异的见解却始终困扰着我。梁鹤年教授有关个人、泛人的理论以及文化矩阵的见解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从人的独体个性和社会交际的方面,综合地去看到文化这一宏观命题的基因组成,从而辨析出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区别。这对今天我们这些需要拓宽自身视角,拥抱世界文化的汉硕人来说,不啻于一场思想的飞翔了吧。

 ——18汉硕 郭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