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教授主讲的第99讲同济高等讲堂以ZOOM线上会议形式举行,吸引了近500名师生参会。
本次讲堂的主题是:声音中的党史——毛泽东诗词赏析朗诵。姚喜双教授指出,毛泽东诗词反映了党在20世纪的奋斗史的形象,习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学习动员大会中多次引用毛主席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讲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求将革命进行到底,证明毛主席的诗词今天仍然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首先,姚教授从朗读的角度对毛主席诗词进行了赏析,他认为,毛主席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奋斗、建设为主题,大气磅礴,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语精神,至今仍可以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汲取力量。
姚教授朗诵并详细鉴赏了4首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水调歌头·游泳》、《贺新郎·读史》,向参会的师生们介绍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如寻找朗诵作品中的唯一制高点,通过对听觉规律的把握,掌握停连、重音的技巧,运用声音的弹性变化(高低、快慢、虚实、缓急)来提高朗读的效果。除了朗诵技巧,姚教授还深入剖析了毛主席这4首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指出需要体会作品的意境,赋予语言表达应有的形象感、动作感、方位感以及时代感,才能在朗诵中准确传达出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
互动环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非常踊跃地朗诵了诗词作品,姚教授耐心地一一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与指导,加深了同学们对朗诵内容的理解和技巧的运用。我院副院长梁毅军高度评价姚教授的讲座是一场春天里的诗词盛宴,不仅帮助我们赏析了毛主席的诗词,还学习到了诗词背后的历史与革命年代的志气与骨气,对当下与疫情抗争的师生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真是一场精彩的声音中的党史课。
我院师生衷心期盼疫情早日过去,姚教授能够再次来到同济,与师生们现场交流,再次倾听姚教授真挚而饱含情感的朗诵!